公众的信任不能随便托付给人,除非这个人首先证实自己能胜任而且适合从事这项工作。—— 马·亨利
京东“品质电商论“伪命题的时间轴
3月1日,京东集团发布截至2015年12月31的2015财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,2015全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94亿元人民币。
3月1日,京东家电“沸腾中国”战略发布会在北京举行,发布会上京东家电提出“全面超越美苏、成为行业第一”的目标。
3月2日,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表示:“中国企业未来的出路唯有走品质化、品牌化,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,要大量扶持本土品牌发展。”京东提出“品质、品牌、品商”理念,这是新经济、新秩序应该遵循的法则。
3月3日,央视财经报道:在2016年315晚会前夕,央视财经频道特别推出《315在行动》特别节目,关注消费领域的各种维权事件。京东商城作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网购平台,每天都有无数人来下单,希望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。遗憾的是,仅2013年以来,京东就受到工商部门多达数百次的行政处罚,原因大多集中在虚假宣传、价格欺诈等方面。一个美丽的“水晶谎言“被权威媒体——央视《消费主张》调查与发现。
《315在行动》特别节目, 《消费主张》曝京东售假
《315在行动》特别节目, 《消费主张》曝京东售假
对于京东集团与刘强东而言,京东财报巨亏94亿元,可以理解为用亏损换取长远市场;用粗糙的加盟模式超越美苏成为线下家电第一,也可以理解为给投资者释放信心;站在全国两会的现场刘强东信誓旦旦高谈阔论“电商品质论”,依然可以理解为京东想做一家值得信任的公司,毕竟,京东是一家商业为主体的公司,诚信当属第一。
但是,对于央视财经报道的京东商城的商品存在虚假宣传、价格欺诈等损害消费者的行为之后,至少,我觉得京东商城所作所为就很难理解了,对于刘强东所言的“电商品质论”,或许就像《315在行动》特别节目所言的“水晶谎言”来形容也不为为过。关于品质,刘强东在财报与两会都提出过、面对如此权威的报道:“我认为对于京东来说,品质电商论就是一个彻底的伪命题。”
信,国之宝也。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,难为京东将自己定位为“国民的京东”了。
京东“品质电商论“伪命题的粗放运营
京东一直在亏损,两年时间亏损到143亿元是目前刘强东面临的经营困局。GMV持续在增长的背后是亏损越来越大,相对于阿里巴巴、苏宁云商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商生态,京东电商生态犹如市场驱动的快递型企业,“野蛮生长”的背后是京东“粗放型运营”的真实写真,更是京东持续亏损的原因所在:2011年京东收入增长146.17%,运营成本增长高达207.95%;2012年收入增长了95.85%,运营成本增长为112.60%; 2014年,京东收入同比增长65.85%,运营费再次增长高达158.29%。细心的人计算过后得出结论:京东为赚65块钱,必须投入158块钱。
京东集团作为一家在美国上市的自营电商,对于投资者而言拥有相当强大的吸引力,他们希望中国能再造一个“阿里巴巴”。然而,京东在疯狂的电商市场激战之时,运用的方式也简单粗暴。在最新亏损94亿元人民币的财报中,刘强东表示:“京东也因提供了最值得信赖和最便捷的电商购物体验,赢得了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并赢得消费者信任。”然而,遗憾的是,仅2013年以来,京东就受到工商部门多达数百次的行政处罚。时至今日,“水晶谎言“的诞生,让人无法想象刘强东所言的“品质与信任”是怎么的色彩斑斓。
315前夕站上风口浪尖的京东,无疑承受着更大的压力。早期刘强东曾表示“关闭拍拍业务,就是为了杜绝假货流通。”然而频繁曝出的售假事件,使得消费者对于京东的内部管理及采购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疑问。为其斩获电商半壁江山的自营产品遭遇假货门,无疑已对京东的品牌商誉和无形资产造成致命性打击。而在第三方商户的管理上,京东既想保住平台声誉又无法下重拳进行监管,显然使得其“品质电商”之路雪上加霜。
在净亏损94亿元人民币、线上增速放缓的阴影下,京东企图通过下沉渠道来抢夺线下市场,然而通过售假事件透露出的京东监管体系与采购渠道的漏洞,并不能让消费者和市场为其未来的战略买单。诚如东哥的两会提案中说的,中国企业未来的出路唯有走品质化、品牌化,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,要大量扶持本土品牌发展。有好品牌、高溢价,企业才能有利润。然而,对于今天的京东来说,与其通过大战略讨好投资者,也许做好当下、服务好消费者,才是摆脱“战略性竞争窘境”的最有效手段。
最后的话。
消费形态转型之下的中国消费者们,对于产品品质与价格的要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,曾经依靠价廉物美的自营产品赢得市场信赖的京东,如果依然依靠以往的渠道、模式和服务,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的消费者。假货门更将可能是插在这家电商企业心脏上的致命一刀。
马·亨利曾说:“公众的信任不能随便托付给人,除非这个人首先证实自己能胜任而且适合从事这项工作。”
或许,这个人不是刘强东。
|